中国会计名人名著小总结

雍家源《中国政府会计论》

雍家源先生1898年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和会计系系主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政府会计论》,是我国20世纪30至50年代最有影响的政府会计学家。
雍先生在长期任教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政府会计论》,1933年11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在“自序”中写道:“泰西各国书籍上之理论,既末尽合吾国之国情,而国内专书无多⋯⋯用于讲学诒事,都无是处”,故决心编写此书。
该书达45万余字,“历时数载,稿经三易”。书中资料丰富、新颖,取舍审慎。该书包涵在当时的《大学丛书》中,《大学丛书》委员会名单上赫然列有蔡元培、胡适、马寅初、王云五、翁文灏、顾颉刚、郑振铎、竺可桢诸多名家。该书对于中国现代会计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郭道杨教授在《中国会计史稿》下册第456 页中,对本书作了较高评价。

杨汝梅《无形资产论》
杨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1]),字众先,河北磁县人,最早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会计学家。1921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盐务总局稽核、“四联总处”(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四家银行的联合总管理处)处长等职,历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
《无形资产论》是杨汝梅1926年在美国密执根大学学习期间撰写的博士论文《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中文名《商誉及无形资产》)的中译本,这是中国学者撰写的达到世界水平的第一部会计著作。该书于1927年在纽约由The Ronald Press Company出版。全书共10章,即第一章Defin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s;第二章The nature of goodwill;第三章Goodwill and business profits;第四章Other intangibl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goodwill;第五章The relation of goodwill to superior earning power;第六章The imputation of excess earnings to specific intangible factors;第七章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intangibles not acquired by purchase;第八章Analysis of specific non-purchased intangibles;第九章Purchased intangibles:their nature and treatment in accounts;第十章Intangibles in partnership and corporate reorganization。  
1936年施仁夫先生于将其译为中文时,改称《无形资产论》作为“立信会计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78年美国将本世纪以来出版之世界经济学名著,择优编为丛书,分册再版,杨先生的《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书亦在该丛书之列。
1993年,杨时展教授将该书与蔡锡勇先生所著《连环帐谱》(1905年)、谢霖和孟森先生合著《银行簿记学》(1907年)一并选入其主编的《中华会计思想宝库》第一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重印。2009年立信会计出版社将其列入“会计经典丛书”再次印刷发行。可见其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会计学者心目中的学术地位。

杨端六《现代会计学》

端六(1885~1966年),原名杨勉,后易名杨超。原籍江苏苏州,祖辈落籍湖南长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毕业于湖南省师范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先在日本宏文学院学习现代中学课程和外国语。1908年考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岗山第六高等学校。留日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43年,《现代会计学》出版,这属于会计核算理论,包括整理帐与统驭帐、单据制度、分店会计、银行会计、成本会计、标准会计、政府会计、外币处理方法、国币价值变动问题等9章,作为大学教材是很全面的了。尤其是成本会计,使得管理者能及时发现运营中的问题,大大提高管理的效能,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知识。


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
徐永祚(1893—1961),又名玉书,浙江海宁金石墩(今属祝场乡)人。先后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和上海神州大学经济科(1915年)。毕业后在天津中国银行担任练习生。曾任上海《银行周报》编辑、主编,银行公会书记长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会计科长和常务理事、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曾担任神州大学、上海商学院、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物品交易所常务理事。
改良中式簿记概说,民国二十二(1933)年12月15日由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出版。该书内容包括总论、账户分类、账簿组织、账簿表单格式及登记法和记账规则等五章。该书在保留中式簿记精髓基础上,吸收西式簿记的长处,形成改良中式簿记,是系统总结中式簿记的第一部专著。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改良和改革的思想,有的试图通过振兴中国近代工商业,达到救国救民之目的;有的试图通过医学、文学改变中国国民之精神。有的则试图通过簿记或会计改良或改革,杜绝贪风,整顿吏治,以达改善政府财政状况和振兴中国实业之目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所掀起的一场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或会计的运动,便是这种思想发展的结果。徐永祚先生是改良中式簿记派的代表人物。
一八九一年九月九日,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先生(一八九一年至一九五九年)诞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幼时,在海宁达才学堂发蒙读书,成绩优良。其后,他在浙江省高等学堂读完中学,考入上海神州大学经济系。在经济系学习期间,他系统地修完了全部会计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为他一生从事会计师工作和会计理论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徐永祚先生在天津中国银行任职,不久,赴上海物.四交易所任科长。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一九年间担任《银行周报》编辑时,立志从事改良中式会计的工作。为此,在周报上辟一会计研究专栏,商讨改良会计之事。一九二一年,他辞去周报主编职务,在北京政府农商部领取会计师执照,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自此,他便一心一意致力于中国会计的改良事业。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他所举办的各种事业,都紧紧围绕中式簿记的改良工作,也都是以改善中国的会计现状作为奋斗目标的。

谢霖《银行簿记学》
谢霖(1885-1969年),字霖甫,江苏常州人(横林镇崔桥,东晋谢氏世家后代)。我国会计界先驱,知名会计学者,我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会计改革实干家和会计教育家,我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
《银行簿记学》是我国留日学者谢霖与孟森合作编纂的一部部门会计著作。该书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公元一九〇七年)在日本东京印刷刊行,它是继《连环帐谱》之后,由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二部会计著作。《银行簿记学》之基本理论,系以日本学者森川镒太郎所著之《银行簿记学》为蓝本,书中所用账簿格式,又借鉴于早稻田大学商科所定之新式账簿。此外,在编译之际,又参见米田喜所著《簿记学讲义》。作者不仅根据在日所学之簿记理论和方法择善而从之,让中国人士能探明其究竟,而且又根据学习心得体会加以发挥,并结合中国人的习惯而阐明之,以便推行新式银行之会计学,促进中国实业之发达。
《银行簿记学》是我国留日学者谢霖与孟森合作编纂的一本部门会计著作。该书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4月在日本东京印刷,中日两国同时发行。
全书共八章。即第一章银行之业务;第二章取引之分类并款项名目:第一属于负债之款目,第二属于资产之款目,第三属于损益之款目;第三章借贷之理由并银行簿记之性质;第四章传票;第五章账簿之组织:第一主簿,第二补助簿;第六章往来账目报告书;第七章利息计算法;第八章实践:第一取引,第二决算,第三报告。
在该书是继《连环帐谱》之后,由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二部会计著作,而且是第一部专业会计著作。其基本理论部分以日本学者森川镒太郎所著之《银行簿记学》为蓝本,书中所用的账簿格式,借鉴了早稻田大学商科研究的新式账簿。还参见了米田喜所著《簿记学讲义》。作者不仅根据在日本所学的簿记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书中,让中国人士能探明其究竟,而且又根据学习心得体会加以发挥,并结合中国人的习惯阐明会计理论与方法,以便推行新式银行会计学,促进中国实业的发达。为日后,他在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进行的中式簿记改良,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潘序伦《基本会计学》
潘序伦(1893—1985年),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
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会计学家和著名教育家。他的传略曾分别收入新版《辞海》、《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八卷、《中国企业家列传》第四卷。
潘先生在基本会计学“编辑例言”说:“二十年来,会计学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并有比较以前更为丰富的内容。”为此有必要对原有会计学著作进行修改补充,早在1940-1945年间就选定了书名,编定了目录,并着手拟稿,后因公务繁忙而搁下,直到1949年春季才开始为编写本书再作准备,1950年2月正式开始写作,历时5月,这才产生了这本《基本会计学》。所以定此书名,也是由于本书包括的内容比一般所称“初级会计学”颇有增益,“凡是会计工作人员或事业管理人员,对于会计所不得不备的一些基本知识”都囊括其中。
全书共30章,着重介绍会计的基本观念和理论,以及会计记录、汇总、分析、报告等方法。对于会计的原理原则结合在会计方法之中介绍,便于读者结合具体方法理解这些抽象的原理原则。全书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寓理于事,理事融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周到,教辅齐全。本书出版时,由张蕙生先生编写与本书配套的170余则习题,以及由欧阳锐铃先生编写的习题解答也一并出版。真可谓学分与课时设计周到,教材、习题及解答一应俱全。

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
郭道扬,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1940年11月生,湖北谷城人,196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执教于中南财经大学(原湖北大学)。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会计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曾任国际会计史学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与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会计咨询》杂志编委等职。郭道扬教授拥有众多研究成果,所著《中国会计史稿》(上、下)被国外同行专家誉为“东方第一部会计史学专著”,在世界上形成了广泛影响。
1982年至1988年出版的《中国会计史稿》(上、下)被国外同行专家誉为“东方第一部会计史学专著”,并被译成日文、英文在国外出版,该书被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在世界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并于1995年获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84年所撰《会计发展史纲》为我国第一部会计史教科书,于1988年至1990年被分成上下两册译成日文出版,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专著性教科书《会计史研究》(第1卷)被列入“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于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会计史研究》(第2卷)列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蔡锡勇《连环帐谱》
蔡锡勇(1847-1897) 清末官吏,福建龙溪人;同治六年(1867)广州同文馆毕业,调京考试,回粤任职;光绪二年(1876)调任驻美使馆翻译,三年期满后,回广东任实学馆教习及文报局差使。十年由张之洞派充广东洋务局总办,负责办理交涉事务,开设银元局、枪炮厂、水陆师学堂以及制造兵轮等事。十五年由张之洞调任湖北铁政局总办,先后筹办湖北炼铁厂、枪炮厂、银元局、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自强学堂、武备学堂。曾取法美国凌士礼(Lindsley)一派速记术,研制中国拼音文字方案。著有《传音快字》。
《连环帐谱》一书,由清代外交官蔡锡勇编著,全书既以意大利首创的借贷记帐原理为蓝本,又力求“参以中土要理”。该书将帐户借方译为“该收”,将贷方译为“存付”。其记帐要领是:“凡货物出入经我手者,必有来历去处,我该收即彼存付,彼该收即我存付”,从而构成收付、存该的连环,收付之结果与存该之结果也必相连环,故称“连环帐”。书中举有实例,运用中式簿记的传统帐簿格式及书写方式形成“帐谱”,因而命名《连环帐谱》。由于受当时保守思想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此书出版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立信会计出版社于 2009-12-1出版。
蔡氏从钻研到执笔,数经寒暑,终于写成《连环帐谱》一书。但在生时未能将其付梓,后经其子蔡璋赴日本考察,对全书加以校订,《连环帐谱》才得以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湖北官书局出版发行。
业内人士认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的第一部会计著作竟出自清末的一位职业外交官之手。该书的出版问世,对于中国近代会计发展史的意义极其重要。它不仅在引进西式簿记方面具有先导性作用,是我国的第一部会计著作,书中所阐述的中西帐法相结合的基本原理还对其后改良中式簿记派基本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连环簿记》是改良中式簿记的先声。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杨时展教授在《中华会计思想宝库》总序中是这样评价称:“蔡锡勇的《连环帐谱》,为中国之有会计学术著作,破了天荒!”

转载提示:本文由财科会计网原创首发,本文允许转载使用,但必须注明文章出处及文章原文链接地址,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宋老师)

本文【中国会计名人名著小总结】来自用户投稿,其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财科会计网立场。本站作为一个信息存储与分享平台,对内容本身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发现本文内容存在侵权、违法违规或事实不符的情况,敬请联系财科会计网进行投诉与反馈。一经核实确认,我们将立即对相关内容予以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10-6022

工作时间:9:00-18:00,节假日休息

客服微信二维码